歷史教學中的生命教育
咸豐縣甲馬池鎮初級中學 董明祥
摘要:生命教育是針對當前中小學生嚴重的踐踏自我生命、漠視生命現象的必不可少的教育。在歷史學科中充分運用教材中典型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參觀、活動、故事會來滲透珍愛生命教育。
關鍵詞:生命教育 歷史教育 價值意義 珍愛 知識 活動 故事
“救命啊、、、、、救命啊、、、、、”呼救聲從鄰居家傳出來,左鄰右舍聞聲而至,只見一名男孩直挺挺的躺在地上、氣息全無,他的姐姐在旁邊呼天喊地的大哭。那悲痛的哭訴,那凄涼的場景任你是鐵石心腸也會止不住潸然淚下。姐弟都是中學生,父母在外打工,姐弟倆在家相依為命,因弟弟亂花了一元錢受到姐姐的批評,弟弟一氣之下就走上了這條不歸之路。
當今社會,中學生因不懂得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缺乏正確的人生目標和遠大的理想,經受不起挫折,心胸狹窄,稍有不順便自殺。這種漠視生命、踐踏生命的現象時有發生,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深思,這不能不說是生命教育的缺失而引發的社會問題,由此,在中學生中開展珍愛生命教育、拯救那些幼稚的生命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這需要全體老師行動起來,把生命教育融入到各門學科的教學中,喚起學生的生命意識,珍愛生命。下面我就將生命教育如何有機滲透到歷史教學中談一點膚淺的看法。
一、歷史教學中生命責任感的教育
人的生命受之于父母,立之于社會。當一個新生命呱呱墜地時,他的生命就被賦予了責任感,這時,人的生命就不完全屬于他個人的私有品。首先,它屬于整個社會,具有社會責任感。其次,它屬于父母、親人。別人無權剝奪你的生命,你自己更無權利不負責任的放棄自己的生命。你得活著,并且得好好的活著,為社會、為親人、為自己。我為了把這種生命責任感教育滲透到歷史教學中,深入的鉆研教材、精心挑選,提取了八年級歷史教材中兩個典型的歷史事件中的歷史人物的做法來滲透生命責任感教育。一是《甲午中日戰爭》,二是《戊戌六君子》兩個學習內容。
學習到民族英雄鄧世昌率致遠艦沖向敵艦不幸被魚雷擊中而他卻幸存下來了,它的愛犬在大海中發現了他并試圖救起他時,他求生的意志已經喪失,抱著他的那只愛犬永遠地沉入了深深的大海;戊戌變法失敗后,“戊戌六君子”喋血北京菜市口。六君子之首的譚嗣同在政變發生時,他完全有脫身的機會,但他決心為變法犧牲,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的口號走向刑場。我組織學生對這兩名人的做法進行了深入的探討:;這兩位歷史名人的做法對嗎?他們這樣做值得嗎?有沒有不妥當的地方?假如是你,你會如何決擇呢?還有更為妥善的辦法嗎?通過激烈的爭論,探討,查找資料和老師的引導,讓學生認識到:這兩個歷史人物的做法顯然不不妥之處,放棄生命是懦弱的表現,是逃避責任感的表現,同樣是對生命的漠視和踐踏,是對生命缺乏責任感的體現。你想,當時落后的中國多么需要他們這樣的人才,洗雪外辱,振興中華,“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應當用自己有用的身軀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以,不管今后我們遇到多大的挫折,我們一定珍愛生命,呵護我們的生命。
二、擷取歷史教材中的閃光點,進行生命的價值教育
中學歷史教材中有許多歷史人物舍生取義實現了生命的最高價值,體現了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有用的史料,讓學生理解和實現人生的價值。巴拿馬運河溝通是一條具有重要戰略位置和經濟價值的運河。美國強占后在那里建立了“國中之國”,升美國旗,實行美國法律,久而久之,巴拿馬人民迫于無奈,習以為常,精神麻木了。1964年,巴拿馬一名中學生為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民族尊嚴,勇敢地攜帶巴拿馬國旗進入運河區并升起國旗,這位中學生卻遭到美國士兵的槍殺,學生的生命終結了,他的鮮血沒有白流,他的精神鼓舞了更多的國民,喚醒了更多的同胞,他的愛國行動喚起了沉睡幾千年的巴拿馬人民的覺醒,引發了聲勢浩大的反美風暴,震撼了全世界。經過了長期不懈的艱苦斗爭,巴拿馬人民終于收回國土,取得了完全的勝利。這個例子幫助更多的學生理解了這種舍生取義的精神在特殊歷史背景下令人感動,在民族危難之際需要這種偉大精神。歷史人物的獻身行為的確有其重要的價值,但那是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行為,如今我們這個時代強調珍惜生命,彰顯生命關懷。因此,我們歷史教學中的生命教育要理性,要強調珍愛生命,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自身生命的保護,更有利于形成對他人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人類的戰爭是人類珍愛生命中最落后的一面,也是最黑暗的一面。歷史上的戰爭,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了成千上萬生命的殞落。一戰中參戰國共死傷三千多萬人,其中被戰爭、饑餓、疾病等奪去生命的超過千萬人。二戰死傷人數更多,中國戰場在抗戰中就傷亡三千五百多萬人,僅南京大屠殺中,中國被屠殺居民就達三十萬人以上。這些血淋淋歷史史實、怵目驚心的數字使學生對戰爭的血腥性和殘酷性有了認識,從而產生心靈上的震動,感受法西斯暴行的殘酷、血腥,激發其拒絕戰爭、維護和平的強烈愿望。生命在戰爭中顯得何等渺小,何等脆弱。通過這些血腥的史實,讓學生認識到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神圣的,我們應該珍視和善待。
三、運用各種活動滲透珍愛生命教育
學生最感興趣的是在各種活動中學習,我就充分利用活動的育人功能,積極開展各種活動,讓生命教育得到有效滲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理想境界。
首先組織學生參觀訪問學校周邊的歷史遺跡。我校附近地方歷史資源豐富,“咸豐尖山的土司皇城遺址”,“土地革命時期賀龍取得的忠堡大捷紀念碑”,“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大村會議舊址”,“解放戰爭初期剿匪戰爭中犧牲英雄的烈士墓”,“鐵血英雄溫朝忠的故事”,“民族英雄陳連升的塑像”。這些身邊的歷史英雄更讓學生感興趣,更貼近學生的心。讓他說英雄的故事,談對英雄的感想,學英雄的事跡,把生命教育落到實處,使學生的生命插上翅膀,在人生旅程中綻放異彩。
其次,每年清明節我們都組織學生進行掃墓活動。學生親手做好花圈,到烈士墓前祭奠緬懷,并發表演說。先烈火們把生的希望留給我們,用血肉之軀筑起新的長城。青山肅立,綠水長歌,今天的我們雖然沒機會去接受戰火的洗禮,但我們能做到珍愛生命,迎接困難的挑戰,在挫折的磨煉中茁壯成長。
最后,我常組織開展歷史故事會。波瀾壯闊、絢麗多彩的歷史故事能激發學生興致,點燃學生激情,讓他們在風起云涌的農民起義、血雨腥風的征戰撕殺、翻天覆地的朝代更替、玄機四伏的精彩戰例、光輝燦爛的文化和發明中獲得情感體驗、明白是非。比如司馬遷在受到腐刑后忍辱負重完成史學巨著《史記》,曹雪芹在貧寒饑餓中讓不朽著作《紅樓夢》問世,馬克思在貧困和迫害中完成《資本論》。這些故事讓學生成長,讓學生明智,讓學生從輕視生命、漠視生命的誤區中走,揚起生命的風帆奮勇向前。
生命教育是一項復雜而偉大的系統工程,也是一個長期的工程,它需要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持之以恒,付出終身的努力來完成的艱巨任務。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德育網或中小學德育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小學教育網”,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歷史教學中的生命教育
來源:中國德育網 投稿人:咸豐縣坪壩營鎮初級中學 董明祥 時間:2020-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