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學科擔負著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 在這個過程中,有許多的知識或是過于抽象,或是過于復雜,或是過于陌生,使很多學生在理解上感到困難,學習上產生困惑。教師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術這把銳利的武器,發揮信息技術直觀、形象、準確的優勢去幫助學生排除思維障礙,達到對新知識的深刻理解,進而突破難點。下面筆者結合語文教學實踐,談談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突破教學難點。
一、變“灌”為“導”
在語文教學中,會遇到一些超出學生認識水平的難點問題,如果
如教學《月光曲》時,貝多芬即興創作“月光曲”時,皮鞋匠兄妹倆從樂曲中聯想看到的景物這一段,學生理解比較困難。我在教學時,采用信息技術手段,多媒體出示“海上明月圖”(舒緩)、“彩云追月圖”(強烈)、“驚濤拍岸圖”(急促),一邊播放“月光曲”,讓學生感受旋律的變化,一邊啟發學生:你們在聽曲子的時候,你們覺得旋律有什么變化?課文的哪句話內容表現的是舒緩的旋律,哪句表現的是強烈的旋律,哪句表現的是急促的旋律?這樣的教學導之以趣、導之以思、導之以情,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二、“辭”舊“迎”新
在語文教學中,還會遇到一些由于學生新舊認識之間聯系的脫節或沖突而產生的學習上的困難。教學中,老師要盡快幫助學生找到新舊知識的連接點,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背景和經驗中找到位置,同化到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去。
如在教學《鹿和狼的故事》一課時,課文通過講述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為了保護溫順美麗的鹿,而去殘殺兇惡的狼,造成生機勃勃的凱巴伯大森林的毀滅。教學的難點是讓學生明白造成大森林毀滅的罪魁禍首并不是兇殘成性的狼,而是溫柔美麗的鹿。進一步讓學生理解生物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聯系的,如果僅僅根據人類自身的片面認識,去判定動物的善惡益害,有時會犯嚴重的錯誤這一道理。但是,在學生的原有的認知當中,認為兇殘的狼是邪惡的化身,溫順的鹿是善良的化身,這遠遠超出了學生原有的認知,甚至和學生原有的認知產生了沖突。在教學時,我采用信息技術手段,出示鹿和狼的圖片,結合童話寓言等故事讓學生談談你對鹿和狼的認識,再通過凱巴伯大森林毀滅前后的圖片對比和動畫演示“鹿”、“狼”、“森林”三者的關系,讓學生理解了課文內容和深刻的道理。信息技術的使用,使學生看得真切,悟得透徹,聽得有味,學得有趣。既在新舊知識之間建立了聯系,又區別了新舊知識之間的差異,也突破了難點。
三、化難為易
在語文教學中,由于學生缺乏一定的生活實踐,有些知識就成了他們學習的障礙,我們老師為了突破這些教學難點,傳統的教學手段往往會讓老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學生還如墜云端,效果不盡人意。信息技術手段的使用,就會讓教學難點迎刃而解。如教學《蟋蟀的住宅》一課時,講到蟋蟀住宅的結構時,由于這方面內容離學生生活實踐較遠,雖然通過語言文字的描述知道蟋蟀的住宅都有哪些結構,但是具體在什么位置缺乏一個直觀的認識。我在教學時,繪制了一部生動有趣的動畫:讓一只蟋蟀以導游的身份來介紹自己住宅的結構和名稱。通過這個教學環節,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理解了課文,把難以理解的、枯燥的文字說明趣味化、形象化。
四、化抽象為具體
在語文教學中,有些詞句含義是非常抽象的,只靠老師的講解學生難以理解,如果借助信息技術手段來輔助我們的課堂教學,閱讀理解的效果就會事半功倍。如在教學《觀潮》一課時,學生對課文中所涉及到的“人聲鼎沸”、“水天相接”、“齊頭并進”、“漫天卷地”等詞語的含義很不理解,我在字詞教學環節,利用網絡平臺搜集相關的圖片,每個圖片畫面對應一個詞語。學生通過對這些畫面的直觀感受,一下子就理解了這些詞語的意思。
五、化靜為動
新一輪課程改革在課程內容設置上,更加關注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相聯系。體現在小學語文教材編寫當中,就是把“科學”課文的選入和“科學專題”單元的設置。編選的課文,題材廣泛,涉及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等方面。由于學生年齡小,對于科學知識了解甚少,所以在教學這些內容時教師要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把一些看不見、摸不著的天文、物理、化學現象“化靜為動”直觀地展示出來,便于學生理解。
在教學《牛肚子里的旅行》一課時,為了讓學生能夠直觀地理解蟋蟀“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整個過程,我利用信息技術,通過動畫演示生動地重現了“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全過程。短短的幾分鐘的動畫演示,學生身臨其境,把本來用許多語言也難以描述說清楚的牛胃的結構呈現在學生面前。
實踐證明,利用好信息技術這把“利劍”,把“舊”的變“新”了,把難的變易了,把復雜的變簡單了,把靜的變動了,把虛的變實了,從而幫助學生解決了抽象思維、邏輯思維、語言理解表達方面的困難,使教學的難點得以順利突破。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德育網或中小學德育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小學教育網”,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信息技術,一把突破教學難點的“利劍”
來源:中國德育網 投稿人:淮北市烈山區百善學校 陳斌 時間: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