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生寫進大山
巴東二中駐野三關鎮譚家村社區第一書記 張明輝
總想著,需要寫點什么,來記錄我這三年多的駐村扶貧經歷,或許,很快,我再也不是第一書記了。
2017年8月27日,組織委派我前往野三關鎮譚家村社區開展駐社區幫扶工作,三年多來,我矢志不渝的堅守著“不脫貧決不收兵”的初心和使命,用真情和汗水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圓滿的答卷。
從教書轉崗扶貧 腳沾泥土沉淀真情
習慣于站在三尺講臺,手持教鞭、粉筆、書本,和學生們打成一片,可走出教室到扶貧戰場,我有些緊張,也有些興奮。老書記張小平鼓勵我:“農村工作沒得巧,把老百姓的需求落實好”。
教書要讀透課本理論,扶貧要摸清村情,了解老百姓的民意需求,要讀懂、讀深農村基層治理這本“書”。
向書本學。三年來,我養成了讀書做筆記的好習慣。我逐字逐句研讀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準扶貧的重要講話精神、仔細研究各級下發的文件制度、牢固掌握州縣編發的《扶貧干部應知應會一百問》等讀本,三年來,我寫完了八本厚厚的筆記本。
三人行,必有我師。老百姓就是最好的老師。三年來,我們先后組織召開了200多場屋場院子會,足跡踏遍了社區內的1000多戶人家,通過不厭其煩的入戶走訪,和居民促膝談心,廣泛征求村組骨干、黨內外群眾、離退休回鄉休養干部的意見,通過集思廣益和調查研究,擬定了譚家村社區三年幫扶工作方案,瞄定將譚家村社區打造成野三關“首善社區”的奮斗目標。
在實踐中學。“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和村“尖刀班”一起聚焦聚力社區各項事務,頻繁召開專題研討會,討論政策,精準識別貧困戶,嚴格做到“卡內無硬傷,卡外無貧困”,督導幫扶干部進組入戶,精準制定和落實脫貧方案,不落一戶、不掉一人,切實補齊水、電、路、網、房等短板,切實解決老百姓的實際困難。
從教書轉崗扶貧,我用智慧和勤奮這根“金剛鉆”,成功攬起了精準扶貧這個“瓷器活”,在三年的脫貧攻堅戰役中,我和村“尖刀班”的全體成員戮力同心、克難攻堅,圓滿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一張張成績單,印證了我們真扶貧、扶真貧的心路歷程。
扶貧+扶志 引發物質到精神的脫貧蝶變
傳道授業解惑,這是老師的天職;變輸血式扶貧為造血式扶貧,增強脫貧內生動力,這是扶貧干部的本職。譚家村社區地處集鎮的中心地段,群眾經濟基礎較好,但由于移民搬遷等原因,外來人口日漸增多,老百姓素質參差不齊,“以丑為美”“以貧為榮”、“以惡為勇”等個別現象仍存在。
民風淳樸、民俗健康、民眾文明,這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精神堡壘,對控制戰局成敗至關重要。2018年,我與社區兩委反復研究,率先在全州成立了首個村(社區)級“道德協會”。借助“道德協會”這一組織載體,我們與“道德協會”會長向宏茂聯袂,依托“譚家村社區微信工作群”平臺,開展“微課堂”教學20多次,把好思想、好風尚、好禮儀植入老百姓心田。
三年來,我們開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道德建設活動:道德講壇開講,新時代講習所開課,法制講座進社區,“創新驅動發展、科協破除愚昧”科普活動普及科技知識,“五好家庭”評選授牌,社區環境衛生大創建、大評比,傾情服務馬拉松賽事,春節聯歡活動……扶貧+扶志,一場從物質脫貧到精神脫貧的質變、“智”變悄然發生。
如今,社區居民的道德思想水平發生了質的變化:環境衛生好了,打架鬧事的少了;爭貧出丑的少了,遵紀守法的多了;貪圖享樂的少了,自立自強的多了;我和”尖刀班“的同事們充分利用“主題黨日活動”、課堂和書本學習、社區兩委解讀政策等形式,為老百姓補精神之“鈣”,送創業致富“金點子”,引發了自立自強、勤勞致富的勵志脫貧蝶變。
真情演繹感動 用高尚師德譜寫扶貧華章
精準扶貧,重在精準幫扶,精準脫貧。2017年9月21日,譚家村社區委員會來了一位特殊的上訪戶,一進門就是一陣抱怨:為何取消精準扶貧戶?我耐心為這位上訪戶解開心結,講清“家中有拿財政工資”的硬傷,不符合貧困戶精準識別標準。歷經一番貼心的解釋,上訪戶心服口服,滿意而歸。
2017年11月中旬,我在社區兩委走訪調查中,對社區旅游資源進行摸底,建立了優質景點一本賬,給黨委政府提出了”建設集鎮身邊的美景“的合理化建議,2018年底,在野三關鎮黨委政府的積極支持下,一條長約10公里的慢跑步道基本建成。
攤大蛋糕和拼盤,也要解決和處理好根基問題,我和居支兩委把村級產業發展和老百姓解難克難問題緊密結合,增強發展信心,贏得老百姓民心。在我的不懈努力中,主張巖片區的老百姓終于吃上了集鎮自來水,木瓜種植也發展到了500畝,民宿旅游業蒸蒸日上,釀酒業、生豬養殖業、養牛業、電商業、餐飲業異彩紛呈,社區產業呈現出了欣欣向榮的局面。
駐村三年來,我一直把老百姓的小事當作大事來做。在一次走訪中,我與社區支部書記張小平發現該社區15組的五保戶張應全仍住在危房中,我們迅速將他搬遷到安全地帶,組織機械拆除了危房,并協助安置到新房;10組五保戶周宗貴一人在家生活沒有著落,我們多次入戶做思想工作,把他送進福利院安度晚年;8組徐臘梅多年來患有甲狀腺疾病,我聯系中心醫院的專家為她檢查治療;8組張玉青家道路不通,我和同事們多方協調,終于打通了社區內交通短板的”最后一公里“;7組譚本興體弱多病,我積極發動學校教職工和親朋好友開展消費扶貧;7組譚支祥家沒有電視,我給他們送去接收器等設備;14組蔣勝國危房改造,我們幫他拆房搬磚;我們和書法愛好者張愛民等人一起,為貧困戶送春聯、送祝福;我和幫扶干部陳安全老師一起,先后為十多家貧困戶送去棉衣、棉鞋,幫他們溫暖過冬;2020年疫情期間,我連續奮戰兩個多月,深入千家萬戶為社區居民測體溫、送消毒液、送蔬菜、送生產物資、送書籍、送問候……一次次行動,一幕幕感動,我們為的只是看到老百姓的開心的笑臉。
2019年10月,12組全體居民給我們送來了大紅錦旗,純樸的村莊以最誠摯的善意,表達了對我們的褒獎,使我感覺受之有愧。三年來,在村委班子、黨員群眾身上我學到了很多:純樸善良、關愛互助、關心村集體、渴望脫貧致富并且敢試敢闖是我在他們身上看到的閃光點,純樸而耀眼.
時光易逝,F在,每當看到村書記田崇毅自己編寫的方案計劃、整理的材料檔案井然有序,我都深刻地感受到,或許,第一書記的終極目標就是讓村里再也不需要第一書記?蓯鄣拇迩f,是我人生路上溫暖的驛站;勇于擔當的村委班子,是我最特殊而親近的戰友;第一書記的工作經歷,是我人生最寶貴的財富。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我們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永遠的田園夢,鄉村振興,讓我們的夢鄉故園愈加美麗迷人,在這奮斗振興的路上,我們每個人都是參與者、見證者,更是受益者。
(通聯:張明輝 13636285761湖北恩施巴東縣第二高級中學444324)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德育網或中小學德育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小學教育網”,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把人生寫進大山
來源:中國德育網 投稿人:張明輝 時間:20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