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情緣(二)
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產力,解放了思想,百姓富起來了,隨著恢復高考,知識和教育也備受重視。校園東教學區的前面有一個水塔,這里是男同學的地盤兒,他們或者下五子棋,或者討論數理化,或者討論流行歌曲,或者新聞報道:我們村又出了一個萬元戶,我們村誰誰誰考上大學了,爆炸性新聞!有人便握拳,暗下決心,一定要考上大學。
學校有一個不大的圖書館,當時的圖書管理員是王荊樹老師。周三下午第三節是我們初中部借書的時間,我借閱的第一本書是《少年文藝》,做完作業,便開始讀書,沉迷其中,耽于讀書的習慣想來是那個時候養成的。
垂柳是臨淄五中獨有的風景。操場東面的垂柳,柳枝蓬茸,柔韌垂金,是女同學喜歡去的地方,有的背單詞,有的誦讀語文,有的三五成堆看誰穿了新衣服,圍上了新絲巾,哈,美是女孩們永恒的話題。
老師們在教育的舞臺上施展著各自的才能。徐中水老師教數學,徐老師有一項畫圓的絕活:用小手指尖作圓點,食指拇指拿著粉筆,“嚓”的一聲,像變魔術似的,一個圓呈現在黑板上,跟圓規畫的一樣。我們幾個同學曾模仿徐老師,可是不是缺半邊,就是畫不圓,我們越發敬佩徐老師。張士友老師學識淵博,語文教學很有一套,在學《林黛玉進賈府》這一課時,人物分析細致入微,帶著我們走進《紅樓夢》的殿堂,體悟中國古典文化的高峰之作。
那時交通不發達,很多老師住校,晚上辦公,周末騎自行車回家。如遇到停電,老師們便點起油燈,常常備課批改作業到深夜。我從老師們那里得到的不僅是知識,還有他們的敬業精神,在今后的從教生涯中以老師們為榜樣,兢兢業業的工作,默默無私的奉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