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的教育教學的理念和課堂教學的原則可多了,翻書么,一大推;交流么,一大串;論文么,一“百度”。什么問題就解決了?墒且贿M課堂,就老樣兒,照本宣科重復教師用書上的話,毫無自己對教材和教程的重新建構,更沒有因學生的不同而在教學上有新的變化。
要說我們在課堂中沒有體現,那是不實際的;要說有充分的體現,那是不能的。特別是在農村的教育教學中,體現得不是讓人滿意的,問題在哪兒呢?關鍵是理念與操作的脫軌。我們知道了理念,卻無法在操作中去運用與體現,課堂仍然是老牛拉破車一樣沉重。
為什么操作跟不上呢?問題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理念與操作之間有著很大的距離;二是我們觀摩的機會少了,缺少借鑒。
經過這次課內比教學活動,我學到了操作層面的很多東西,現在就結合自己的教學與同仁們的教學,談談我對語文課堂建構的一些理解,以解決操作層面上的一些問題,并與同行交流,不怕貽笑大方,只求拋磚引玉。
我們都知道,語文教學涉及的面是很寬的,字詞的讀音意義與書寫形式,句子的結構運用與表達作用,段落的大意構成與文中的地位,文章的主題結構與寫作特色,作家的生平經歷與創作成就等等等等。要在一節課堂上,特別是一節公開課上,都得以體現是多么的艱難呀。哪還用說要加以延伸拓展,更不必提來點實踐與運用的訓練了。怎么辦呢?我根據我的教學探索與這次觀摩所得,談點兒體會,就說成是語文課堂主題建構的策略。
語文課堂主題建構的策略是什么呢?一句話,就是尋找一根主線,抓住文章深層的內在的邏輯義理、選擇一個特殊的角度來建構課堂教學的主題;抓住文章主旨與寫法的一個關鍵的對接點,抓住教材與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對應點來組織課堂教學主題;抓住教材與現實生活及學生實際來創新課堂教學主題。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課堂走向集中,走向高效,走向凝練,走向科學。一反過去那種面面俱到的、巨細無遺的、字斟句酌的、尋章摘句的教學方式。
具體怎么去做呢?我想從以下方面來談一談。
一、確立一個教學某一篇課文的角度。一般的,一個單元的課文都有一個共性。如果我們的每一次課都從一個角度去上,難免會讓學生失去新鮮感,那么,我們不妨試著選擇不同的角度去上課。比如,一個寫景的散文單元,我們就可以從朗誦、技法、語言、結構等方面的某一個角度去教學,而不必每一篇課文都從這些角度面面展開,一一道來。初中七年級上冊的第三單元是一個寫景單元,我是這樣教學的:《春》一課,我只引導學生討論了朗誦,讓學生掌握朗誦的技法,懂得該怎么朗誦,為什么這么朗誦;《濟南的冬天》一課,我知引導學生分析了寫景的角度與層次的安排;《夏感》一課,我只引導學生把我寫景是怎樣抓住景物的特征來描寫景物的;《秋天》一課,我只引導學生賞析寫景的語言的表達效果;而在《古詩四首》一課,我只引導學生驅遣想象領會詩歌寫景中的意趣及作者的情懷。就這樣,我一課一個角度去完成這個單元的教學,綜合起來,我把寫景散文閱讀的各個層面的東西都給學生做了交代,完成了單元的教學目標。而不是,在每一篇課文的教學中都從所有的內容上上化功夫。這一點是立足于教法的運用來說的。
二、找準教學某一篇課文的主題。一般的,一篇經典的范文,一位作家的名篇,可以引導學生探索的東西是很多的。那教學中我們引導學生去學習什么呢?除了緊跟單元教學的要求外,就是要善于分解單元教學的目標,做到一課一得。這就要求我們善于抓住各課的特色與單元教學的目標,去找到一個主題進行教學。在以上面的單元為例來說,《春》一課,只學習了作者寫景中情感的抒發;《濟南的冬天》一課,只學習了寫景中角度的把握;《夏感》一課,只學習寫景中特征的獨特;《秋天》一課,只學習了寫景中語言的運用;《古詩四首》一課,只學習了寫景中意趣的張揚。這樣,我們就簡化了課堂,又能獲得高效。這一點是立足于教材的特點來說的。
三、突破教學某一篇課文的目的。一般的,一個班的學生要從某一篇課文生成的能力也是多向的。我們希望學生在一篇課文的學習中、在一次課堂教學中獲得多方面的能力建構,往往是徒勞的,能夠讓學生在一篇課文的學習中、在一次課堂教學中,生成一種能力,也就是最大的成功了。仍然以上面列舉的單元為例,或教會學生朗誦,或教會結構的運用,或教會語言的賞析,或教會想象的驅遣,或教會意象的領悟,能根據學生的實際,無論是聽說讀寫哪個方面的,特別要針對作文中的問題,讓學生在一課中掌握一種語文的方法,也就行了。這一點是立足于學生的實際來說的。
四、創新教學某一篇課文的意義。一般的,每一篇課文,都有我們從現實的生活出發去創造的發揮課文的內涵的地方。這就要求我們堅持學以致用的原則,從語文的實踐運用的角度去挖掘教材的意義,創造性的使用教材。還以上面的單元為例解說,我們討論了主持人的語言張力,交際中的情感效應,寫作者的人格素養等方面的實踐學習。這一點是立足于語文的實際運用來說的。
以上四個方面不能分解運用,它要服從于一個課堂教學的主題,從一個教學主題去展開,處理繁與簡的適宜關系,運用點與面的巧妙結合,建立交流與共享的機制,演繹聽說讀寫及思索的活動,構筑文本師生同學及現實的多向對話,架設認知獲取與能力生成及心理按摩的橋梁。這樣,師生才能在課堂中共享語文的無限趣味。
當然,有人會問,那語文的基礎知識和文學常識就不要了嗎,這怎么可能不要呢,只是要另案處置,也得下次討論了。
免責聲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來源:中國德育網或中小學德育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本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本站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中小學教育網”,違者本站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來源為其他媒體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站轉載出于非商業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聯系。
語文課堂主題建構的策略
來源:中國德育網 投稿人:利川市謀道鎮長坪民族初級中學 冉瑞清 時間:2020-11-13